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汽车科技 > 正文

苏万华:燃烧天地梦想 引擎动力人生

类别:汽车科技 日期:2016-6-8 18:05:41 人气: 来源:

  在科研工作的同时,苏万华从不忘对学生的精心培养和学术熏陶。作为一名教师,作为科研学术带头人,他深知科技必须先传承后创新,培育优秀的后备人才也是的大事业,国家的发展进步需要大批人才,自身的内燃动力之梦也需要大批内燃机专业人才的共同努力。同时他也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要想培养出杰出人才,作为老师自己必须有很高的科研水平和学术能力,而对人才培养的过程也是对科研的思考和促进。

  他的刻苦、、认真、决心,一直贯穿于科学研究事业中。他那严谨的科学态度,求真务实的拼搏干劲,一丝不苟的敬业涵养和身先士卒的奉献,一直为他的学生们所推崇、信服。

  内燃机专业成立60周年大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校友齐聚一堂,有领域内的专家教授,也有行业、企业的总工,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位优秀的老师对其人生和学业的重要影响,他就是现今全国内燃机领域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苏万华。

  苏万华一生对内燃机事业倾注了无限热情,40年如一日地对教育事业全心投入和奉献。他的成就,不仅体现在他个人学术和科研上的和突破,更体现在他在教书育人方面的突出贡献,他培养的学生很多已成为内燃机行业的专家甚至是领军人才。

  内燃动力之梦,从个人之梦到共同之梦

  苏万华的父亲是工作在机械工程领域的一线工人,在父亲的熏陶和影响下,他从小就对动力机械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将“学以致用”作为自己求知、求学的最终目标。

  1960年,从考入动力系内燃机专业的那一刻起,苏万华就与内燃机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他也便开始了内燃动力之梦的飞跃式追求与探索。大学到研究生的8年时光,以及在天津动力机厂工作的10年,他对我国内燃机与国外的差距有了深刻认识,催生了他专心科研、立志在内燃机领域有所成就和突破的强烈愿望。1977年,应史绍熙教授的邀请,受聘为其科研助手。1998年,在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受到黄牌处于低谷之际,他勇挑重担,担任重点实验室主任,带领重点实验室员工在内燃机领域创造了一个个辉煌。

  他率领团队成功开发了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车用柴油机电控单元和电控高压共轨系统;开发出我国第一台具有先进燃烧技术和先进电子控制技术相结合的准均质压燃天然气发动机,该技术首次把先进燃烧理论与现代控制技术相结合,突破了发动机天然气燃烧的技术瓶颈,实现了高效清洁燃烧;他领导的973科研团队在国际上较早开展了内燃机均质压燃低温燃烧研究,经过近10年的不懈努力,提出了新一代内燃机燃烧理论的核心学术思想。这些原创性的显示了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在科研工作的同时,苏万华从不忘对学生的精心培养和学术熏陶。作为一名教师,作为科研学术带头人,他深知科技必须先传承后创新,培育优秀的后备人才也是的大事业,国家的发展进步需要大批人才,自身的内燃动力之梦也需要大批内燃机专业人才的共同努力。同时他也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要想培养出杰出人才,作为老师自己必须有很高的科研水平和学术能力,而对人才培养的过程也是对科研的思考和促进。

  他的刻苦、、认真、决心,一直贯穿于科学研究事业中。他那严谨的科学态度,求真务实的拼搏干劲,一丝不苟的敬业涵养和身先士卒的奉献,一直为他的学生们所推崇、信服。

  在重点实验室的求学生涯中,学生们切切实实地体会到了苏老师那认真负责的科研作风。就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年初,试验台架出现了问题,苏万华得知消息后很着急,不顾73岁的高龄,冒着寒风来到实验室,亲自与学生们分析探讨问题,实验室里风机时,噪音很大,气温更是低至零度,他就是在这种下站着指导学生,而这一站就是近4个小时。“这件事给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至今日回想起来依然很受鼓舞!”一位博士研究生这样说。

  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汪洋说:“苏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学术、对事业的那份和追求”。有一次,苏万华犯了严重的颈椎病,学生们都去看望他,在医院里他眼睛都很难睁开,一睁开就眩晕,他坐着轮椅出来,一看见自己的学生就说:“你们实验得抓紧,实验大纲写好了没有?这里就不要来了!”

  “苏老师真的很忙,每天有做不完的事情,但是只要是他的学生进来,他都会把手头的工作放下来跟学生们进行讨论,经常会为了学生的一组数据、一个实验、一个计算公式讨论很长时间,经常会在讨论的过程中接到爱人打来的电话:‘该回来吃饭了,已经晚了’。” 他的学生回忆说。

  1998年的一个冬日,正值寒假期间,苏万华为了修改研究生论文而连续工作,晕倒在办公室,他甚至无法给家里打一个电话,直到爱人找到办公室,即使这样,他躺在病床上还帮助这位学生修改论文的英文题目,不能写,他就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念出来,再由他爱人记下,传递给那个同学。这种传递,是了一种“”,一种“追求卓越、刻苦钻研”的正能量。

  苏万华对科研的、坚定,严谨踏实的科学,攻坚克难的勇气等优秀品质深深地影响着学生,感染和带动着学生,他个人的内燃动力之梦不知不觉变成了他与学生们的共同之梦。

  协同创新之梦,挖掘科研人才的大胆尝试

  多年来,苏万华一直致力于内燃动力工程的技术进步和协同创新,始终在思索着以点带面、以面树网的团队发展和平台建设的工作思,即如何科学地将小阵地的核心作用发展成大平台的支撑作用,从而为我国内燃动力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保障。近20年来,作为内燃机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之一,他积极推动实验室服务国家需求的建设工作。在以实验室为主导的一系列科学研究活动当中,他团结了几乎所有在此领域有所发展的兄弟单位及各方才俊,组成了攻坚克难的精英团队,将产、学、研三位融于一体,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协同式发展,跨越式创新。

  苏万华对内燃动力领域的贡献体现在,他立足于,放眼全国乃至世界的学术界、工程界专业人士,将该领域的国内外精英凝聚成一股合力。在他的影响下,校友、英国布鲁奈尔大学的赵华教授积极投身到祖国内燃机事业的发展中来,并积极承担了迄今第四个相关领域973项目,成为该领域第一个作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的外籍华人。苏先生的号召力和个人影响力,推动着我国内燃机整体科研水平更上一层楼。

  他注重团队建设,为整个学科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上世纪末,内燃机重点实验室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在1998年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中,遭受了黄牌,此时士气低沉,教师们尤其是青年教师对实验室及个人职业的发展都感到迷茫和困惑。此时,苏万华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勇挑实验室主任的重担,将团队建设、青年人才培养与协同创新有机融合,了重点实验室快速发展的新篇章。在2003年的评估中,重点实验室获得了教育部“在内燃机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的高度评价。同时,一批青年人才快速成长了起来,苏万华培养的博士,有的成为高校青年学术带头人,有的成为大型企业技术部门的负责人,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作为一名普通,苏万华以身作则,积极发挥奉献、追求卓越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了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并获得诸多荣誉。

  教书育人之梦,创新人才培养的无限探索

  苏万华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于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育人风范,更在于他独特的人才培养思和培养。在育人过程中,他不断总结经验、摸索教育的规律,尤其是关于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他始终思考着钱学森之问。

  他一贯和以国家需求为动力开展科研工作,经常对学生说,科学研究既要聚焦国际学术发展的前沿,勇于创新,又要瞄准国民经济战略需求,推动科技进步。他为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提出“能源、、顶天、立地”的指导思想,并围绕这一目标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在现任内燃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尧命发教授的眼中,苏老师提倡的“卓越”对他影响最大,“苏老师常说,‘顶天’,即我们一定要做和国际同步的研究,要发出中国的声音;‘立地’,即我们的研究一定要为中国的产业服务。”

  他在研究生和同事中提倡和鼓励科学研究的创新,鼓励在创新基础上发表数据详实、分析透彻、归纳、理论创新的学术论文。他经常学生:“在开展创新科研工作的基础上,撰写高水平的论文是科研工作能力的重要体现和锻炼”。他提出:作为一个出色的博士研究生,不但要能独挡一面,更要“文武双全”,激励研究生进行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锻炼。

  他强调“实验”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从实验中学东西。发现实验于学生培养的重要性,创新往往源于实验中的发现……从2013年初开始,重点实验室的一号动力间承担为潍柴开发无后处理的欧IV工程样机项目,从初期实验方案的确定,到后来试验台架的搭建,再到现在各项实验的开展,他事无巨细,对每一个细节都充分重视。他不止一次地学生:“不能只停留在事情的上,一定要充分挖掘内在的原理,一个问题出现了,它就可能会再次出现,所以要在问题出现的第一时间找出它的症结所在。”

  他还认为,对学生不能总“表扬”,出来的学生适应能力更强。他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这样表示:“说是指导学生,我多半的时间都是在‘’,总是尖锐地指出他们不对的地方,学生们好像都怕我。”

  作为我国内燃机领域学术期刊《内燃机学报》的主编,他认真履行主编终审的职责,逐字阅读每一篇送审论文,研究评审人的意见和作者的答复以及修改情况。有一次,他自己的学生的论文已经通过外部专家初审,但在他再次审核时又发现写作上还不够规范,数据分析不到位,就要求该篇论文重写、重审,良好的学风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他个人的科学素养和学术涵养就在这样的一件件小事中开来,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严师出高徒,学生在苏万华的培养下,变得更加自信、自强、严谨、严格,在科研和业务活动中能够处变不惊、临危不乱,他的大家风范无形中得到了传承和延续。“经过苏老师的敲打和,我们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岗位都能很快适应,并能很快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学生们如是说。

  苏万华始终在科研教学一线努力奋斗着,如歌的岁月渲染了他飞扬的青春,燃烧着他不灭的梦想;成功的年华染白了他双鬓的青丝,诉说着他不懈的追求。自强不息、追求卓越,他一如既往地奔走在教书育人的科学大道上,、!

推荐:

关键词:内燃机学报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科技创新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