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军事科技 > 正文

这款设备价格并不昂贵 但中国空军若列装战力将翻倍

类别:军事科技 日期:2018-5-31 6:25:53 人气: 来源:

  :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欢迎关注。

  向攻防兼备型空军迈进是中国空军的目标,那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目前中国空军最需要的装备是什么呢?相信很多人会有不同的答案,有人认为是涡扇-15发动机,有人认为是隐身战略轰炸机,这些装备的重要性固然不能被否认,但对目前中国空军的整体贡献却是比较有限的,且必须耗费巨额,而有一种装备虽然价钱并不高昂,但一旦配备,就能立即使得中国空军的对地作战能力翻好几倍,这就是轰炸光电瞄准系统。

  我们常常在电视上看到中国空军战机习惯于打火箭弹、凌空扔铁,却从来没有看到国中国空军在高空投掷常规与地面部队实施战术配合,这种现状让中国空军大量库存的常规弹药在现代作战中无用武之地,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而防区外发确制导武器过于昂贵只能用于前几波次进攻,这极大的制约了中国空军向攻防兼备型迈进的脚步,一切都来源于轰炸瞄准光电系统的缺失。

  传统的光学轰炸瞄准系统是目前中国空军战机的主力轰炸瞄准系统,这种系统一般由电子计算机、轰炸雷达和光学瞄准具组成,无法满足现代作战需求,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目标信息获取难度大。纯光学瞄准具在夜间及复杂气象下难以观测到目标,瞄准时甚至需要机组人员附身爬在瞄准具上,空中的气流较大时很难准确观瞄。

  二是轰炸瞄准精度低,传统的轰炸瞄准系统无法使用制导武器,轰炸误差一般在200米左右,要增加精度,就必须降低飞行高度,令载机平台处于不安全状态。三是载机率小。光学瞄准具操作繁琐、瞄准时间长、轰炸雷达的高频信号易获,这些都会导致载机率较低。

  而轰炸光电瞄准系统恰好能解决这些问题,该系统由两大模块组成:一是可见光和红外热成像模块,可实现对目标的全天候观测;二是激光模块,可实现对目标信息的精确测量和对激光制导武器的导引。随着作战需求不断引导装备功能分化,两个模块逐渐发展成以红外搜索与系统(IRST)、前视红外成像(FLIR)和激光瞄准系统(LTD)三个模块集成的光电瞄准系统。该系统能够在飞机雷达关机、无线电静默下对目标实施全天候快速搜索、和瞄准,是信息化条件下空对地作战的必备神器。

  通常使用的光电瞄准系统被集成在飞机吊舱里,上世纪80年代,美军为F-15E、F-16、F/A-18战机开发了蓝盾吊舱和夜鹰吊舱,两种吊舱由光电探测设备和机载计算机设备组成,分别实现目标的信息获取和信息处理,可引导常规达到10米以下误差的轰炸精度,且不受投放高度,大大降低了载机受地面简易防空导弹和火炮的程度。相对传统轰炸瞄准系统,对地作战效能提高数百倍。美军后来又连续发展了更为先进的莱特宁和狙击手两款瞄准吊舱,进一步提高了轰炸精度,目前该两款吊舱已成为美军各类战斗机、轰炸机的主力瞄准吊舱。

  一般将吊舱集成于载机时也需要对飞机进行相应,特别是对机载计算机进行满足投放常规的软硬件,还必须为吊舱和载机实施通信线搭桥。由于飞机平台设计之初机载计算机接口有限且大多数为专用接口,这种搭桥活动并不是电脑USB口插入那样简单,需要对线和软件进行重新设计。美国除将先进瞄准吊舱配备给战斗机外,还配备了B-52这种老款轰炸机,这使得B-52的作战能力大幅度提升,退役时间被延迟到2050年。

  对于隐身飞机而言,如果不能对地精确轰炸,其体系作战威力将大大降低,美国F-35一改F-22走纯制空线配备了分布式综合光电系统,实际上就是一款光电瞄准系统。该系统由EOTS和EODAS两部分组成,EODAS由安装在机身不同方向的6个传感器组成,可使飞机不开雷达就能获取周边360度范围内态势信息,最大探测距离可达1000千米,主要起对空中目标的远程预警作用。但由于其瞄准精度无法满足对地要求,因而还在机头下方配备了EOTS系统用于对地轰炸瞄准,观察我国的歼-20机头下方也配备了该装置,可见歼-20并非走F-22的纯制空线设计思。

  总的来说,这种装备成本小,收益高,可充分发挥普通弹药威力,大大提高战机对地能力。中国空军早一天装备,就能早一天向攻防兼备型空军迈进。(作者署名:云上的空母)

关键词:中国空军设备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科技创新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