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健康行业 > 正文

大连市委党校2015年1月1日星期四健康行业

类别:健康行业 日期:2015-1-1 11:10:22 人气: 来源:

  摘要:当前,以城镇化带动经济增长和社会现代化的经济周期已经,国家新型城镇化进程正加速推进。而在过去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粗放的开发方式以及产城分离造成的发展困境应当反思,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互动或将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本文首先通过解析产城融合的概念内涵,阐释产城融合对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探讨了产城融合视角下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径,并对固安县和长沙县两个产城融合发展案例进行评析。关键字:产城融合,产城互促,新型城镇化,城镇化建设一、产城融合的概念解析上世纪80年代,美国率先建立的高新区、产业区的运营模式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开始纷纷效仿。90年代初,伴随加速推进,我国也掀起了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建设的。全国各大中城市争先建立国家级、省级、市级、乡镇等多个层面及多种类型的高新区或产业区,城市空间进入快速拓展时期,城镇化水平发展迅速。应该承认,在城镇化建设的初期,单一功能在一定地域空间内集中,有利于发挥要素和产业的集聚效力,推动经济建设和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但随着我国经济总量扩大以及全球产业格局的调整深入进行,单一功能集中于城市外围的新区建设模式也逐渐出诸多问题。一方面,高新区、产业区等城市新区功能的进一步提升与发展受到,如产城分离造成的职住不平衡、生产服务与生活服务设施缺乏、空城与睡城、以及城市交通拥挤、潮汐式交通等问题;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产业区开始通过发展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转型、结构优化,抢占新一轮经济高地,这些位于产业链高端的产业门类对产业区内的综合服务功能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产城融合的概念在这样的多元混合与相互适应的发展要求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新区建设、产业区转型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对于产城融合内涵的理解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1.以人为本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人民群众。因此,从本质上说,产城融合是城市规划从功能主义导向向人本主义导向的一种回归,是产、城、人的融合,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城市发展的新和新趋势。这一要求以人的需求为导向,以人的智慧为动力,促进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创造理想的就业创业与人性化高品质的城市空间,使人可以安居乐业,产可以提升效益,城可以富有吸引力与生命力。2.功能复合、空间整合统筹发展产城融合要实现从以产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城市功能的培育就不能是简单的居住功能的导入,还要包括以人的需求为导向的文化功能、服务功能与信息交流共享功能,即实现产业、居住、商业、商务、娱乐、游憩等功能的复合。一般来说,城市新区的建设往往是从单功能的拓展开始,比如产业区、居住区、教育区等等,但随着新区的不断发展,单种功能的集聚效益将逐渐达到最大值,必然需要新的服务配套功能的进入,新区才能进一步健康发展。因此,城镇化过程中,城市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需同样按照城市配套标准配置,满足新区发展需要。此外,由于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的占地要求、空间排他性等属性,因此不同产业与居住、服务等空间融合的方式不同。在城市新区空间拓展中,居住、服务、产业、绿地等空间应当相互有机融合,改变以往各功能空间相互隔离的空间布局,营造方便、舒适、生态的新区。可见,产城融合是一个综合的社会系统工程,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一方面是要求城市新区或产业园区内部功能的复合化,即增加生活与服务功能,推动其向多功能的生产、服务、消费等多点支撑的城市型经济转变;另一方面还需要促进产业园区与城区的功能契合、空间整合、配套完善。3.产业、人口、就业结构相匹配产城融合就其实质而言,首先应是居住和就业的融合,即居住人群和就业人群结构的匹配。产业结构决定城市的就业结构,而就业结构和人口构成决定了城市功能与空间结构、城市规模、居住模式、生活配套设施的供给等诸多问题。而城市的发展不仅与人口劳动力总量相关,人口结构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到城市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人口的职业构成决定居民工资收入水平,收入水平的差异又使消费结构呈现明显的层次性。由此可见,就业结构与人口结构能否相匹配是产城融合发展的关键。二、产城融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从城市发展史来看,产业和城市是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的,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在新一轮的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产城融合发展战略着眼于产业为先导,使之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城市为载体,使之成为产业升级发展的支持系统,两者相互发展,共同促进,最终实现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概括而言,产城融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1.保障在城镇化进程中人的与发展传统城镇化出现城市病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让位,解决的和发展保障问题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推进以人为中心的产城融合,关键是逐步把外来的农村劳动力有条件地逐步为新市民,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其在就业、子女上学、医疗服务等方面享受同等。就业的实现和水平的提高在保障人的和发展中是根本性的、全面性的和可持续性的,推进产城的融合互动发展可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突破点。2.助推两化互促,加快城乡一体化产城融合是新型城镇化下城镇化与工业化两化互促协调的过程,城镇化为工业化提供发展的现实土壤,而工业化又是城镇化发展的加速器。在这样两化互促机制的作用下,城镇功能的升级、完善以及城镇整体发展将最大限度地为产业转型升级服务,提升产业的层次、结构及服务,而产业转型升级又为城镇功能的升级、完善和城镇人口、生态、资源承载力的提升提供动力和支撑,进而达到产城共荣。此外,通过产城融合发展,优化区域产业空间布局,以加快地区产业发展来带动农业富余劳动人口进城就业,加速农村土地向少部分种农高手转移,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机械化垫定基础,从而推动农村就地城镇化和实现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3.激活优势资源,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传统城镇化进程中,部分城市摊大饼似的扩张,导致有效的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发展,逐步将不断稀缺的土地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使得城市的功能布局更加高效、集约、紧凑,构成有机的城市整体,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等多赢的格局,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序、健康发展。4.提升产业和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动力产城融合与现代产业体系紧密相关,推动产城融合意味着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则要大力推动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转型升级,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产城融合,不断打破传统产业园区产,轻服务,先生产,后服务,城市与产业严重分离,生活功能发展滞后于生产功能、社会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推动城市新区和产业园区向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的三位一体协调发展转变,将城市新区和产业园区建设成为一个复合型社区,实现城市功能的高级化,提高城市经济的发展质量,增强城市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三、产城融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径探讨以产城融合的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可考虑从以下三方面展开:1.认清地区发展阶段,科学规划完善布局当前,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实现产城融合发展,首先应当判断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明确产业、城市的规划和定位,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对症下药。例如,对处于起步阶段的开发区,应以产城融合为发展目标,分时序地推进,否则容易造成缺乏人气的空城开发。而对于产业发展较为成熟,但配套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则应强调完善面向就业人群的配套服务设施,形成产城融合的新城区。其次,应当规划先行,合理布局。产城融合是以土地为载体的涉及产业和城镇的互动协调发展,应建立规划协调委员会,协调城市发展规划、产业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实现融合,借此推动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区真正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城镇、产业和土地规划都纳入到区域范围内的总体规划之中,促进城镇建设、产业发展与土地利用有效对接。因此,规划部门应着力联手产业、城市建设和土地管理等部门共同编制和完善相关规划,通过发展规划、空间布局、效益评估等领域对产业和城镇发展进行统筹谋划、整体协调推进,实现城镇格局与产业布局有效对接,提升城镇的承载力与产业层次,优化匹配城镇体系与产业体系,促进产城共同发展。2.优化结构完善设施,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在明确了产业、城市的规划和定位后,产城融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当逐步优化产业结构,完善配套设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低碳循环经济,通过提升产业层次和优化产业结构,有效控制人口规模和提高人口素质,促进资源集约利用,生态,破解城镇承载力制约瓶颈。二是推动集约式发展。以产业园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产业园区为载体,引导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带动人口集中,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与产出效率,提升城镇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的集约化水平。三是优化空间布局。依托城镇特色资源发展优势产业,深度挖掘其在交通区位、资源、历史文化等方面特色,合理布局重大产业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引导各级各类城镇塑造自身特色;依托城镇特色走差异化城镇发展道,避免出现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等问题;依托特色产业塑造城镇品牌形象,特别是充分利用品牌、专利、标准等无形资产,加快提升城镇产业创新能力和品牌效应,使产业优势为城镇综合竞争力。四是完善配套设施。加强城镇功能与产业布局的有机衔接,避免出现城镇功能缺乏产业支撑、产业发展缺乏功能导向、功能区与产业区相互分离、产业项目无法在城镇落地等问题,努力实现城镇规划、产业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三规融合。3.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创新支持政策目前,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仍面临不少政策性障碍,需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城镇化的能量。这些政策包括产业、财政、土地、户籍等方面:一是需要完善符合城市发展方向的产业激励政策。综合运用产业和财税政策,一方面对入驻新区、且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项目视情况给予财税激励,同时,构建产业退出迁移机制,促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另外,建立引进产业配套人才的激励机制,形成促进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政策。二是应进一步完善财政政策和创新土地政策。通过投资方向调节税引导投资方向和促进投资结构优化,避免因投资结构不合理而导致经济过大幅度波动的风险,使地价能够真正影响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的投资成本,促进集约型城镇化发展。以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为契机,加快调整用地结构,合理分配土地使用途径,同时制定有效的土地管制政策,加强土地的利用效率,提高产城融合发展的水平。三是加快完善利于人口集聚的户籍、住房等政策。实现产城融合,必须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解决转移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核心是户籍制度。四、案例评析1.固安借市场化力量探产城融合固安县隶属市,位于正南方向,与市大兴区隔永定河相望。尽管坐拥令人艳羡的区位优势,但固安的发展却并不顺畅。2002年之前固安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不足35亿元,年财政收入不足亿元,发展水平位列市十个县(市、区)中的后两名。2002年6月28日,固安工业园区奠基,拉开了固安快速发展的序幕。2002年6月,在市委、市的大力支持和策划下,固安县引进本土企业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投资开发主体,全面负责固安工业区的开发建设。截至2013年12月底,华夏幸福基业为园区累计投资220亿元,在规划范围内实现了十通一平,使得城市功能日臻完善、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在产业升级方面,固安一方面提高传统产业的资本效率、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另一方面培育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吸引了国内液晶面板龙头京东方、物联网企业东方信联、国内最大的车轮制造企业正兴车轮和参与神八与天宫系列航天器零件研制生产的航天振邦等龙头企业入驻,目前已形成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航天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等五大新兴产业集群。在产业与城市的相互促进之下,固安的经济总量实现约30倍的几何式增长。截止到2013年12月底,固安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财政收入完成近3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不仅是市的排头兵,同时也高居全省前列。可以看出,固安模式的成功在于了产城融合的,通过引入华夏幸福基业这样的市场化力量做到了产城融合、产城一体。固安的发展径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互促发展的典型,对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具有重要意义。在固安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过程中,有两方面十分突出:一是立足于产业的培育和聚集。固安的产城融合做得好,入驻的企业多,这是固安崛起的有利条件。产业的成功培育,一方面增加了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带动了财政收入的增加,地方有了资金,从而更好地开展基础设施配套工作,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这样就有利于引进更多的人才、企业、产业,最终形成产与城的良性循环。二是做到了以人为本。在固安的产城融合实践中,不仅重视对于产业的选择与升级,还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考虑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即以交通的改善作为先导,通过产城融合,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实现生态的持续提升。2.长沙县三个三分之一规划实现产城融合长沙县地处湖南省会近郊,从东、南、北三面环绕省会长沙市。全县国土面积1997平方公里,总人口78.8万,辖19个乡镇、3个街道。201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0亿元,连续7年保持17%以上的增速;完成财政总收入75亿元,增长43%。在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由上届的25位跃升至18位,连续四届居中部第一。的第一个30年里,长沙县白手起家创办工业园区,将星沙这块昔日荒凉的丘岗山地,建设成湖南省重要的工业增长极。目前,园区产业规划总面积15.12平方公里,已成功入驻企业24家,其中上市公司4家,世界500强1家,总投资近100亿元,预计全部投产后年总产值约200亿元。进入第二个30年,星沙新城面临着产城关系发展战略上的重大抉择。以松雅湖退田还湖为标志,星沙新城开始探索一条产城融合、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途径。在新开发的星沙产业上进行了产城融合试点,并提出了三个三分之一的均衡开发,即三分之一发展工业,三分之一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和商贸服务业,三分之一发展为生产配套的服务业。按照产城融合战略,长沙县遵循人本、低碳、宜居、创业的,邀请国际上有真知灼见的规划大师编制了产业概念性规划。根据规划,星沙产业将最大限度地考虑农田和农民的,尽可能保全自然地貌并产业发展和基础建设的用地结构。在星沙产业开发建设过程中,按照三个三分之一的原则,在大力引进优质工业项目的同时,将学校、医院、银行、商场等配套服务设施将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积极引进了幸福家园廉租房、湖南省技师学院、长沙县职业中专实训等项目,这些项目将有效增强产业的生活配套能力。长沙县星沙产业在产城融合过程中,摆脱了过去偏重于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弊端,实现了生产、生活二者之间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协调优化的特色道,为我国中小城市城市化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益借鉴。长沙县的成功最大的亮点在于其规划先行,产城互动。长沙县2007年就制定了南工北农的发展规划,并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科学规划重点开发区域和不开发区域。通过资本集中下乡、产业集中发展、土地集中流转、农民集中居住、集中整治、公共服务集中推进的六大原则,推动农村与城镇共同发展。

关键词:健康行业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科技创新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